阅读历史 |

商鞅变法(2 / 2)

加入书签

“不要忘了还有称臣。”

“大怂”、“称臣纳贡”,赵匡胤一口鲜血卡在嗓子眼,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,他怒吼道,“到底是哪个不肖子孙,朕要将他碎尸万段!”

“陛下息怒!”

群臣都跪倒在地,他们也很忧虑啊,见到了官家的丑事,自己还能活着离开皇宫吗?

两位皇子赵德昭、赵德芳摄于父皇的威亚,瑟瑟发抖。

晋王赵光义则心中暗喜,有这样的后代,哥哥可真倒霉。如今有补救的机会,我大宋决不能走到那样屈辱的老路上,朝中那些老顽固应该也不会再拒绝自己的拉拢了吧。

他似乎看到了自己坐在哥哥的龙椅上,御驾亲征,一统天下,成为千古一帝的美好画面……

评论区的文字对整个大宋的统治阶级都是会心一击,尤其是天幕上特意点名的人。

“两派到后面都太过极端,完全变成了党争,而不是为国为民。”

司马光一口老血吐了出来,没想到后人眼中,他的形象居然是这样的。

他的世界观有些崩塌。

“还是苏轼做得对,与其在朝廷虚以为蛇,蝇营狗苟,不如到地方上切切实实的为百姓做一些事。”

苏轼眼前一亮,这样想,似乎被贬也不错啊。

苏辙:哥,你别乱来啊!

【小希看到评论区有人问王安石变法,那就简单提一下。宋神宗熙宁二年,王安石为解决北宋末年的“冗兵、冗官、冗费”三冗问题,以及“积贫积弱”的现状发动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。】

赵匡胤:朕的大宋怎么就积贫积弱了,你倒是说清楚啊!

李世民:原以为能取代我大唐的是怎样强盛的朝代,没想到居然得个“积贫积弱”的评价。

【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,富国强兵,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,以“理财”、“整军”为中心,涉及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社会、文化各个方面,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。】

【富国方面,王安石提出来“青苗法”、“募役法”、“方田均输法”、“农田水利法”、“市易法”、“均输法”。强兵方面,有“保甲法”“保马法”。在人才选拔方面,改革科举制度,整顿太学,唯才是举。】

天幕上出现了王安石变法的细则。

历朝之人:这些变法看着还不错啊,为什么会失败呢?

宋朝之前的人将这些变法举措一一记录下来,天幕结束后便看看能不能在本朝施行。

评论区:

“变法是好的,但王安石大大有些天真了。”

“变法派除了领头的几个人,都是投机分子,大奸贼童贯也是变法的中坚力量,你敢信!”

童贯:天幕害我!

“这些举措没有真正作用到百姓身上,反而被中间的官吏和地主阶级利用,趁机捞好处,普通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改善。”

“一个给百姓提供便利的青苗法,最后演变成高利贷,逼得百姓卖房卖地,家破人亡。”

“流亡的百姓被招募到军队变成士兵,国家花钱养着,这样的军队还有什么战斗力。”

“反正国库有钱了,兵员充足了,百官也吃饱了,谁还管百姓死活。”

“……”

王安石目眦欲裂,他没想到自己的政策会带来这样严重的后果。

可是,朝中一多半人都是保守派,若是不用这些投机分子,又能用谁呢!

天幕下的人记录的更加详细,这些弊端也要分条缕析记录清楚,权当前车之鉴。

【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,推进了军队建设,但由于用人不力及执行出现偏差,变法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。再加上变法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,导致“新旧党争”,使得王安石变法受到不少朝臣的非议。】

【宋神宗变法的态度不够坚决,王安石两次被迫辞去相位。新旧党政也让新党的变法变了味,从为国为民,变成了权力之争。元丰八年(1085年)神宗死,哲宗即位,高太后垂帘听政,实际掌握国家大权。她起用司马光为相,新法除置将法外,全部被废。司马光还将神宗时拿回来的土地都还给了西夏。】

已经元丰三年的神宗赵顼:朕还有五年就死了……

儿子年纪还小,母后垂帘听政也是应有之义,但母后怎么能将新法完全废除呢,她对我这个儿子就这般看不顺眼吗!

插入书签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